“零加成”考驗零售備貨量
作者:佚名 來源:醫藥網 2017-4-27 打印內容
不久前,《北京市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出爐,根據方案要求,北京市取消藥品加成、掛號費和診療費,調整規范醫療服務價格。這是繼深圳之后,第二個全面取消藥品加成的一線城市,這顯然具有示范意義,為年初國家衛計委提出的在2017年年底前全國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藥品加成目標邁開堅實一步。
在醫改一路高歌的同時,也有人擔心,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可能令零售藥店的價格優勢進一步喪失,加劇成本和經營壓力。
考驗藥店品類規劃
據統計,截至2016年8月底,全國31個省級行政單位1970個縣的4107個公立醫院已全面取消藥品加成,江蘇、浙江、安徽等8 個省市的城市公立醫院也已全面鋪開取消藥品加成。院內藥品“零加成”帶來了市場擠壓,零售行業普遍感受到壓力山大。
中國醫藥物資協會副會長郭亞洲指出,隨著房租成本、人力成本的上升,近年來線下實體零售壓力很大,整合也在加速!霸谄奉愐巹澐矫,是否有和醫療機構所開處方相關聯的產品品類可以承接,產品鏈能否供應上?在服務專業化方面,零售藥店的執業藥師專業服務能力和水平是否能夠與臨床醫療機構的執業藥師看齊?當價格不能成為競爭力的環境下,品類規劃及專業服務的競爭力應當凸顯!
事實上,“一品兩規”制度致使很多品種進不了醫院,這是外資藥企及國內藥企普遍面對的問題,很多相同適應癥的不同品規,受制于各地招標集中采購,差異化品種在院外渠道進行市場承接逐漸成為上游工業普遍做法。“醫藥分開”“零加成”之后,醫生在院內開具處方的動力得到進一步削弱,處方外流的市場誘惑力不可謂不大。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零加成”在醫療機構內部主要打擊的是輔助用藥,而臨床主流用藥的院外市場則通過DTP藥房的形式體現!疤幏搅鞒龊,患者拿著處方去藥店買,藥店如果沒有配備這類品種就很被動,尤其是一些普藥、雙跨品種,這需要工業企業加強和零售的合作。”
供應鏈梳理回應需求
去年商務部發布的《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顯示,零售藥店傳統業務增長空間收窄、藥品零售市場規模增長逐步放緩:2015年藥品零售市場銷售額為3323億元,增幅由2014年的9.1%降至8.6%。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只有增值才能增效。就市場和政策而言,“十三五”期間,圍繞優化新型供應鏈關系,藥品批發企業將繼續突破傳統商業模式束縛,加快向醫藥供應鏈服務商轉型發展,逐步建立以“服務供應鏈”管理為核心的新商業模式,推動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四流”融合,進一步優化供應鏈集成管理。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