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圍城:“藥占比”20年之怪現狀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19-2-15 打印內容
2019年1月末,國家取消“藥占比”考核的消息傳出后,沿海地區某三甲醫院的李院長(化名)松了一口氣。
所謂“藥占比”,是指藥品及衛生材料收入占公立醫院總收入的比例。此番取消藥占比考核的信號,于1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的政策吹風會上傳出。當天與會的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張宗久表示,新一輪三級公立醫院的績效考核,“使用了合理用藥的相關指標,取代了單一使用藥占比進行考核。”
自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2017年底前試點醫院將藥占比降至30%以下”之后,藥占比真正成了醫院院長們必須花費精力面對的事。
之前,藥占比頻頻出現于中國醫改的各級文件中,但僅是大而化之地要求“降低”,并未對醫院用藥產生實質的影響。“就像每年都要求醫院查處醫生‘開大方’一樣,很難執行下去。”李院長說。
而醫院執行難的原因,早已成為醫改專家們的老生常談:公立醫院以藥養醫的背景、醫生薪酬的補償機制、中國醫藥產業“帶金銷售”的土壤,等等。
但一旦政策精確到“降至30%”以下,不管藥費高企的土壤是否改變,控制藥占比指標就成了公立醫院必須完成的硬性任務。一些東部大省的衛生行政部門,甚至提出“雷霆手段”等口號,“不計代價”地完成上級的要求。
對于像李院長這樣的公立醫院的院長們,執行這一政策,意味著開無數次會議給醫生們做合理用藥的“醫德、醫風”的思想工作;每月一次的大檢查,各種各樣的懲罰措施……而在將藥占比降低到政策要求的范圍內后,還要面對“心靈的拷問”:這樣做真能帶來合理用藥的結果嗎?
答案并非是肯定的,而這也不是李院長一個人的感受。就在30%藥占比的政策執行三年后,2018年10月,國家醫保局副處長段政明在一個公開場合直言,“藥占比的下降并沒有帶來醫療費用的下降”。
那一刻,李院長意識到,30%的藥占比指標遲早要被取消。
他沒想到的是,這一切來的如此之快。
藥占比,并未促進合理用藥
藥占比這一概念,最早在1994年由上海市首先提出;至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文,明確在全國范圍強制執行藥占比不超過30%的政策,其間超過20年。
這20年,恰恰是中國醫療費用尤其是藥品費用不斷上漲的20年。同時,也是中國藥企數量激增,藥品供給由短缺到過剩的20年。
期間,中國公立醫院以事業單位之身,具公益醫療服務之責,卻又須從市場自謀收入。向患者售藥是公立醫院收入之大頭,藥占比一度高達65%;另一方面,藥企早已市場化,以更高價格向醫院銷售更多藥品,是其市場屬性使然。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