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原料藥中間體前景可期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20-5-21 打印內容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使原料藥在醫藥產業鏈中的作用受到廣泛關注。實際上,談到原料藥(API),就避不開中間體,中間體是原料藥工藝步驟中產生的、必須經過進一步分子變化或精制才能成為原料藥的一種物料;從廣義上來說,原料藥行業既包括API也包括中間體。目前在科學界,有關原料藥中間體的利用方式和使用效率研究越來越熱。
我國中間體研究質量穩步提升
在生物醫學數據庫即NCBI的pubmed子數據庫,對中間體相關關鍵詞進行檢索可以發現,近10年間,中間體相關科學文獻的發表數量持續攀升,其中在2010年、2016年和2018年的增長率均超過了15%。在2019年發表的中間體相關論文中,關鍵詞出現的頻度總數為8802.3668次,所涉及科學文獻的影響因子總數為3514分,兩者數值比約為2.5。
在總體詞頻分布中,“非晶態固體分布”和“溶解”是2019年度出現頻次最高的中間體相關關鍵詞匯,其次為“晶體結構”“液質聯用技術”“化學計量學”和“藥代動力學”。
對比關鍵詞所在文獻的影響因子來看,2019年,取得突破性進展最多的領域關鍵詞同樣也是“非晶態固體分布”和“溶解”;其次為“生物利用度”“藥代動力學”“拉曼光譜學”和“溶解度”。
為了使出現頻度和影響因子具有相同權重的判斷效果,采用1∶2.5倍的綜合權重相加法(即綜合得分=2.5×頻度+影響因子)對各個關鍵詞進行評分,綜合得分在前10名的關鍵詞排名如表。
隨后,筆者對我國近年發布的中間體相關科學文獻數據進行了梳理,可以看到如圖趨勢。
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中間體文獻的年平均發表數量并未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但是文獻質量(影響因子平均數)穩定上升。這種現象表明,我國中間體領域相關文獻質量提升水平已經超過了數量提升水平。
我國中間體領域基礎研究偏弱
對我國近3年的中間體全部科學文獻關鍵詞進行頻度統計發現:“人體血漿”在我國中間體類科技文獻中的出現頻度最高,其次為“液質聯用”“藥代動力學”“晶體結構”和“藥物耐受”。
對比世界總體水平,關于中間體在“液質聯用”“藥代動力學”和“晶體結構”方面的關注度中外是一致的,其中我國在“液質聯用”技術的科研依賴度上要高于國外。“人體血漿”和“藥物耐受”兩個特色高頻詞匯的出現或許能夠說明,在我國的中間體科研領域,相較于國外更加偏重于臨床相關研究。而對于該領域內偏向基礎研究的“非晶態固體分布”以及“化學計量學”“拉曼光譜學”等高端學科詞匯,我國涉及較少。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