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健康中國緣何成為“生活方式的革命”?
作者:中國醫藥網 來源:中國醫藥網 2022-10-20 打印內容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健康促進工作取得了哪些顯著的成就?過去十年間,中國人在哪些方面變得更健康了?
毛群安:回顧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特別是近十年來的快速發展,健康促進工作的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國家實施健康中國戰略,2019年啟動健康中國行動,構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組織體系,即以國務院分管領導牽頭、相關部門參與的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并組建專家咨詢委員會,成立了15個專項行動工作組。
黨和政府領導、各部門共同參與、全社會廣泛動員、每個人踐行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在全社會的氛圍日益濃厚。
根據我們對健康中國行動的評估,廣大公眾的健康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用國際組織評價一個國家和地區人群健康狀況的主要指標來評估,目前中國居民的健康狀況已經處在中高收入國家的前列,健康績效是明顯的。
健康中國行動確定的2022年目標主要指標都已經提前實現,這要歸功于健康促進的政策體系和制度體系。回顧這十年來的進步,國人的健康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健康促進制度體系的效用越來越明顯。
中新社記者:《“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已經出臺,立足于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兩個著力點,背后的依據是什么?如何真正做到惠及全人群、覆蓋全生命周期?實現健康中國,還有哪些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亟待解決?
毛群安: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細化明確了“十四五”期間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目標和任務。
首先要構建一個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筑牢維護公眾健康的保護網。同時要在公共衛生網絡建設的過程中,突出明確各方面的責任與義務。
二是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解決重大慢性疾病對人群健康帶來的影響,需要從生活方式入手,更加完善健康促進體系。
三是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醫療保障制度、優化醫療服務,讓老百姓得病后能夠及時接受救治,看病更加便捷舒心。
《“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首次把健康預期壽命作為一個指標,說明我們不僅要觀察預期壽命的長度,還希望人群的健康狀況得到改善,這也是“十四五”時期要著力實現的目標。
中新社記者:提到健康,我們總會關注“一老一小”。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對健康服務的需求還會持續保持在較高水平。從健康的角度出發,應如何加速配套措施的建設,讓經濟社會發展盡快適應這一趨勢?
毛群安:健康中國戰略的根本目標是全民健康,即每個人在不同生命階段都能保持理想的健康狀態。照此標準,我國目前為民眾提供的醫療衛生和健康服務還有一些不充分不平衡,其中對于老年人群的健康服務較為明顯。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