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藥生死關將到 期限內未完成一致性評價藥品將被取消
作者:佚名 來源:醫藥網 2016-10-21 打印內容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開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下稱《意見》)3月正式對外公布,要求制藥企業對仿制藥與原研藥在質量和療效上的一致性進行評估,整個醫藥行業的大洗牌即將到來。“半年多時間過去,很多企業還沒有啟動這個工作。”一位藥品行業的專家說。
仿制藥與原研藥的距離
美國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有關文件指出,能夠獲得FDA批準的仿制藥必須滿足以下條件:和被仿制產品含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其中非活性成分可以不同;和被仿制產品的適應癥、劑型、規格、給藥途徑一致;生物等效;質量符合相同的要求;生產的GMP標準和被仿制產品同樣嚴格。
“原研藥只需一片的量,在中國卻吃5片,想扭轉這個情況,提高中國仿制藥的藥效,只有通過藥品一致性評價,而且這在國際上是通用的方法,也是必走之路。歷史上,政府給仿制藥開了口子,在沒有做藥品一致性評價實驗的情況下就上路了,迄今不能再回避這個問題。中國藥品的質量和藥效必須進一步提高。”一位參與《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起草的專家表示。
在缺醫少藥、制藥行業基本空白的情況下,仿制藥的出現,曾挽救了很多國人的性命。目前我國有藥品批準文號18.7萬個,其中16.8萬個藥號是2007年以前審批的。而在已批準的7000種、12.1萬個化學藥品中,絕大多數是仿制藥。
“與原研藥相比,仿制藥價格低廉,受到消費者歡迎。但是,中國的藥品審批僅進行‘質量標準’控制,未進行生物等效性驗證。也就是說,大部分仿制藥僅是化學成分相同,臨床有效性是否等同不能保證,造成大量‘合格的無效藥’占據仿制藥主體。國際上對產自我國的仿制藥基本不認可。”一位藥品行業專家表示。
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巡視員范必在其《中國藥品監管體制改革研究報告》中提到,大量存在質量安全風險的仿制藥、中成藥甚至假劣藥品,通過地方保護、商業賄賂、虛假廣告等不正當手段進入正規渠道,包括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和醫保報銷目錄。部分產品為了中標,價格降到成本之下,藥品質量缺乏保障。而療效確切、經過嚴格科學驗證的藥品,如不適應醫藥行業的“潛規則”,很難推廣應用。因此出現了“劣藥驅逐良藥”的現象,浪費了大量的醫療支出。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