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供需矛盾 藥品短缺問題再考量
作者:佚名 來源:醫藥網 2017-9-8 打印內容
此外,不少企業也有應對策略方面的問題。常常能找到的說辭是:“我要上市了、我要合資了,銷售額比利潤更重要。”“我要進入這個地區,通過虧本排擠掉某個競爭對手。”“這樣做銷售量也許會上升,會少虧一些。”“價格低了,在投入(包括質量)上動動腦子,降一點成本。”“價格雖然已經低于總成本,但還高于單純的變動成本,銷售提上去就可以減虧。”最后的結果往往是:虧了自己,坑了同行,傷了醫院,害了患者。
若持續短缺:
后果將極為嚴重
本世紀以來,是中國各個行業都在推動科技進步、推出較多新產品的時期,但目前中國的醫藥行業還是仿制藥盛行,真正的創新藥不多。這自然與我國研發力量薄弱有關,與國內藥品生產企業藥品銷售價格受壓、利潤微薄、缺乏研發資金投入也有關,和部分企業片面依賴大健康產品贏利有關。
據筆者所知,現在除了少數缺乏競爭的獨家產品之外,藥品利潤是不高的。由于消費者的成熟和同行競爭的加大,大健康產品的銷售額在上升,但利潤率反而有所下降。盡管如此,一些醫藥企業寧愿多投資大健康產品,也不愿多投資新藥研發;寧愿擴大大健康產品線,也不愿生產虧本的現成藥品。
在對藥品短缺現象進行客觀分析后,可以發現更多規律性的現象。如果按時間的發生順序,藥品短缺一般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研發短缺。創新藥物本來成功率就極低,如果企業無法獲得正常的市場回報,尤其是沒有大投入的長期回報,科研投入無法收回,就沒有企業愿意去投資。這是已經發生的狀況。
第二階段:供給短缺。由于非市場的價格扭曲,企業無法維持簡單再生產,即使產品適銷對路、市場有需求,也只能被迫停產。這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第三階段:健康短缺。治病需要的藥品不能保證供應,保障健康的無藥之醫豈能存在?這從上篇文章中千余名醫生的呼吁已可見端倪。這是可能將會發生的事。
第四階段:生命線的短缺。無法想象,當代社會無藥可用是怎樣的境況,這是所有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危險。
行動起來:
短缺問題的解決并非難事
現在的藥品短缺大多是人為的原因、硬性干預市場所導致,要解決短缺問題,只要敬畏和遵循經濟規律,自然就能達到目的。
客觀地來看我國的藥品市場:人口眾多,年齡偏大,壽命較長,健康觀念牢固,對藥品需求旺盛。醫藥行業不僅是朝陽產業,更是如日中天的“正午”產業。當前,藥品的生產能力總體過剩,社會的投資能力充裕,這是藥品不應該產生短缺的根本理由,也是解決藥品短缺的基礎條件。
藥品行業難的是研發,高水平的新藥比較少,而短缺藥品大多是成熟藥品甚至是美譽藥品,沒有生產技術上無法解決和市場上不好銷售的難題。所以,只要放開價格確定上的不當干預,恰當地運用市場的方式,恰當引導,培育科學合理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讓藥品企業有合理的利潤,能夠維持簡單再生產,并讓一部分生產企業有經濟能力進行從仿制到新品研發的轉變,中國的藥品市場一定能實現供需相稱與合理配置。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