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輪驅動助力醫藥產業更走“新”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20-1-24 打印內容
二、加強新藥與技術“雙輪”創新發展。
一是加強我國創新藥發展。重點以醫療領域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難題為目標,瞄準國際前沿,以開發藥物新靶標、新結構、新機理的原創新藥(first-in-cl ass)為重點,從抓基礎研究開始,實施醫與藥的融合發展。發揮自身優勢,建立研究團隊或組合,積極開展研究,經過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真正開發出一批“中國創造”的原創新藥。
二是加強我國藥品制造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聯合攻關。在制造領域,要重點抓好制約我國制藥工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和重大裝備,布局一批顛覆性技術和引領未來發展的裝備,實施重點攻關,形成我國自己的重大關鍵技術,包括制造技術、裝備技術和給藥技術。重點圍繞藥物合成、微生物藥物發酵提取等傳統領域,解決關鍵及核心技術問題,提高藥企裝備配置及密閉化、連續化、自動化、管道化水平,鼓勵藥企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增材制造等技術,推進我國制藥工業的綠色制造,全面提升我國制造業水平、系統集成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三、優化國家創新經費投量投向。
在財政支持的背景下,國家應該繼續開展結構優化改革,把后端技術開發部分資助經費往前移,增加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支持重心由下游(應用開發研究)向上游(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和制造業重大關鍵核心技術/顛覆性技術、重大裝備創新轉移。還應建立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藥物研發項目的協同和成果轉化機制,結合國際前沿及國內臨床需求開展戰略情報與規劃研究,重點提出對基于新靶點、新機制等具有原始創新性重大品種的支持機制與方案。結合新的分子生物學、測序、醫學影像、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做好以創新藥物為中心的生物醫藥領域創新及核心技術攻關的戰略部署與發展規劃。同時,加強對制造業關鍵技術和裝備開發的扶持力度和政策導向,突破產業重大技術瓶頸。
除開展結構優化改革外,支持方式也要從高校、科研院所向大型研發型企業轉移,從多小散向集中委托攻關轉變。合理部署、集中攻關,避免出現項目部署過于分散等情況。做到強化重大原始核心技術創新與積累,關鍵領域集中力量優先突破和引領,重點領域跟蹤模仿,保障民生和社會穩定。在戰略規劃實施后,要及時進行監測和評估,形成科學的評估機制,及時解決在規劃實施階段遇到的問題,確保戰略目標的實現,并通過動態監測評估,引領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四、不斷優化醫藥創新政策與生態環境。
一是增加政府醫藥研發的資金投入。重點投入基礎性研究、原創新藥、罕見病用藥、兒童用藥、國外原研高價藥的仿制等市場“失靈”領域,中小規模創新型制藥企業的研發項目,制造領域顛覆性技術的開發以及重大裝備、先進分析儀器和國內空白的試劑、培養基的研發等。同時簡化基金申請程序,降低基金申請成本,加大基金使用的監管力度,合理調整基金分配,提高使用效率。國家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穩步提高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使其逐步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上篇:
下篇: